• UID93
  • 登录2020-10-21
  • 粉丝82
  • 发帖243
  • 科研点数29点
棕榈金质学术勋章
特级优质勋章
论坛理事会终生成就勋章
2017年论坛年会举办者
论坛之星服役勋章
高级电炮系统学者
高级电子或计算机学者
高级业余火箭学者
逼格诺贝尔奖
MT论坛理事会理事
二级优质勋章
众望瞩目勋章
一级优质勋章
优异服役勋章
荣誉会员勋章
猎鹰 发布于2017-03-05 03:43
5/3777

【转】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

楼层直达
双 57 毫米自行高炮列传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野战防空在苏联陆军战役战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苏联红军一直很重视野战防空尤其是自行高炮的发展,笔者尝试用几个典型装备的经历来阐述卫国战争后苏军自行高炮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中国高炮发展的对比,不当谬误之处,请读者海涵。
1957 年 11 月 7 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

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虽然拥有庞大的坦克部队,但其合成化却很不完整,譬如很少装备装甲车,伴随坦克的步兵的典型标志是一群人肉坐在 T-34 坦克上面。自行高炮就更加罕见,仅在战时利用 T-34 坦克车体设计过几种简单的 37 毫米自行高炮,以及利用老式坦克装甲车改装的双联 14.5 毫米自行高射机枪,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装备部队。一般而言,自行高炮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装备历史上是个空白。
按照苏联武装力量的统计,二战期间,大约有 68% 的敌机是被 25 至 37 毫米小口径高炮所击落的,因而,苏军据此提出要搞一种 37 毫米的自行高炮。1945 年,以苏-76M 自行火炮车体为基础研制出 ZSU-37 式 37 毫米自行高炮,仅仅是简单的将 L/63 M1939 式 37 毫米高炮安装在装甲战车上,到 1948 年仅装备了 75 辆。相对于拥有几万辆坦克的钢铁怪兽一样的苏联红军,ZSU-37 式 37 毫米自行高炮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战斗性能,都不能令人满意。该炮使用两台嘎斯 202 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只有 30 公里/小时,最大行程很可怜,只有 260 公里。该炮配备了带有体视测距功能的一体化光学瞄准镜,能够自动测距并实现半自动装表。理论射速 120~130 发/分钟,实际战斗射速只有 50~60 发/分钟,有效斜距 2,500 米,最大射高 6,500 米。上述性能对二战时期的低速螺旋桨飞机或许是有效地,但在高速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开始大规模服役的 40 年代末,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昙花一现的 ZSU-37 式 37 毫米自行高炮

1946 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提出一项以 T-34 车体为基础的 37 毫米和 57 毫米两种师团自行高炮的工程设想,但其老旧的底盘,依然敞开式的低防护炮塔,以及原始的光学瞄准设备,并不能引起苏联陆军的兴趣,该方案随即被否决。苏军声称其装甲部队只接受以 T-54 坦克或最新型主战坦克为底盘的 57 毫米以上口径的自行高炮。
1947 年春天,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下达文件,命令苏联中央炮兵设计局开始研制一种高性能 57 毫米自行高炮。苏联火箭炮兵总局同时正式下达了战术技术任务,确定该系统代号为 ZSU-57-2(ЗСУ-57-2),其工厂研制代号为“500 号工程”。该炮是一种以 T-54 主战坦克为底盘的自行高炮,配备以 S-60 高炮为技术基础的全新研制的高性能双联 57 毫米高炮自动机,S-60 式牵引高炮是中央炮兵设计局(ЦАКБ)在 В.Г.戈拉宾(В.Г.Грабин)的领导下于 1944 年开始研制全新的单管 57 毫米牵引式高炮武器系统,该炮于 1950 年 1 月正式定型并投入大规模生产,武器系统由全新的 57 毫米自动炮、松-9 雷达、PUAZ0-6 光学测距机、E-18 型自动向量瞄准具,射击指挥仪系统和传动系统组成,火炮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有自动、半自动、手摇对针、手动四种瞄准方式。该炮自动化水平高、弹道性能好,很快被苏军确定为未来主力野战高炮。但缺点也明显,安装在四轮炮车上的高炮及雷达、光学指挥系统庞大而行动不便,不能跟得上苏军坦克装甲部队的高速突击,只能用于固定阵地的防空。
中央火炮设计局很有执行力,至 1947 年年底,车体部分的先期研制已经一切就绪,但整个工程却不得不停了下来,原因很可笑,苏联尚无任务书里规划的高性能双联 57 毫米高炮,炮兵设计局正在研制的这种高炮自动机需要到 1949 年才能拿出样品。无奈,大家只好干等了一年。
时间过得很快,1949 年 5 月,鄂木斯克 174 机械厂试制出两门 ZSU-57-2,1950 年,牵引式 S-60 和自行式 S-68 的两种 57 毫米高炮被同时投入国家靶场测试,至 1952 年,共有 6 辆 57 毫米自行高炮投入鉴定试验,国家防空武器委员会的结论是:该武器系统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打击范围广阔,斜距能够覆盖敌攻击机从进入到投弹射击再到拉起退出的全部空域,可以在行进间有效保护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据库宾卡国家坦克博物馆介绍,ZSU-57-2 于 1955 年 2 月 14 日定型,随后投入大规模生产,1957 年正式装备,1957 年 11 月 7 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首次公开亮相。
ZSU-57-2 的炮塔弹药布置

ZSU-57-2 自行高炮以 T-54 主战坦克为底盘,安装敞开式薄装甲旋转炮塔,车体由装甲底盘、炮塔、双联火炮、发动机动力总成、瞄准系统、通讯和消防设备组成。整车被划分为三个部分: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驾驶舱位于车体首部,驾驶员座椅安置于车体首部左侧,这是该驱动程序;战斗舱位于驾驶舱和动力舱之间,整车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装甲厚度根据部位 8-13 毫米不等。
炮塔顶部是开放式的,前部有两个并列的炮管开口。炮塔后部还有一个小开口,用于实弹射击时收集空药筒和空弹夹,其后部有大网袋,由专门传送带送出。苏联冬季的恶劣严寒,令敞开式炮塔的装甲车辆乘员在冬季行军作战时无法忍受,所以该车特别设计了一个折叠式帆布防风罩,罩体由厚帆布制作,轻钢骨架可以折叠,上面安装有 13 块有机玻璃观察窗,用于行军。该防雨罩安装很方便,用皮带搭扣固定在炮塔上,平时可以折叠,安放于炮塔后部的网状储物舱上方。
ZSU-57-2 自行高炮乘员 6 人,除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其余 5 位乘员的座位均位于炮塔内,前部左右对称安置装填手坐席,诸元装订手席位于炮塔后部中间,负责录入目标斜距、速度和航向;他的左侧是炮长兼高低操纵手,负责击发和高低瞄准;而车长兼任方向操纵手座椅位于炮塔后部右侧,负责指挥全车战斗和方向瞄准。
ZSU-57-2 三面图

双联 S-68 高炮由两管 S-60 高炮自动机组成,全炮总重量 4.5 吨,火炮起落部分重 765 公斤。为了实现炮塔两侧供弹,两个自动机设计成左右互为镜像的机构。炮身由炮管、复进机和炮口制退器组成,炮管比较长,为单肉身管结构,24 条右旋等齐膛线,采用纵动螺式旋转闭锁式炮闩、液压节制杆式制退机、弹簧式复进机、筒形多孔式炮口制退器,配用两个平衡机,复进机为弹簧式,制退机为液压式。该炮为炮管短后坐自动原理,火炮开闩、抽筒、压弹、关闩等动作均利用炮身后坐能量自动完成。
该炮备有曳光榴弹和曳光被帽穿甲弹,弹药基数 300 发,采用 4 发弹夹供弹,炮弹可借助弹夹从侧面连续不断地压到输弹线上。压弹机上有自动停射器。当压弹机内仅剩1 发弹时,火炮自动停止射击,装上后续弹夹后则可自动恢复射击。大部分弹药安放在炮塔内部周围(176 发)和车体前部(72 发),可由装填手随手装填(共 248 发),其余弹药安置在车体下部(52 发),需要其他乘员递送。为了增加携弹量,炮塔和车体的空余空间都被设计成弹药架,虽然炮塔宽敞庞大,但车体和炮塔内的活动空间仍狭小不堪。
ZSU-57-2 自行高炮采用 T-54 主战坦克底盘,由于炮塔较轻,负重轮改为 4 个,使用 B-54 式 12 缸 V 形四速液冷柴油机作为动力,在 2,000 转每分钟时可发出 520 马力(388 千瓦)的动力,发动机排量 38.88 升,重量 895 公斤。备有三个总容量 640 升的车内油箱和四个各 95 升的外置油箱,公路最大行程 420 公里, 越野最大行程 320 公里,最大公路速度 50 公里/小时。
S-68 双联高炮炮塔俯视图
1、炮口制退器(左,右) 2、炮管(左,右) 3、左右摇架 4、左右输弹盘手柄 5、右侧输弹盘 6、右侧输弹槽 7、右侧拨弹杆 8、右侧装填手座椅 9、齿轮减速机 10、方向机 11、方向机驱动机构 12、右准直仪 13、瞄准镜 14、车长兼任方向操纵手座椅 15瞄准镜检查口 16、距离装订手轮 17、手轮驱动装置 18、排弹机减速器传动装置 19、诸元装订手座椅 20、目标航路指示器 21、表尺装订台 22、炮长兼方向操纵手座椅 23、左准直仪 24、电击发按钮 25、齿轮减速机驱动电机 26、高低机驱动电机 27、高低机 28、高低机左踏板 29、高低机右踏板 30、左侧装填手座椅 31、左侧拨弹杆


主要性能诸元:
 全 重 28.1 吨
 全 长 8.46 米
 全 宽 3.27 米
 高 度 2.75 米(安装帆布防风罩)
 炮身长 4,368 毫米
 身管长 4,110 毫米
 后坐长 315-370 毫米
 初 速 1,000 米/秒
 最大弹道射程 12 公里
 有效斜距 6,500~7,000 米
 最大射高 8,800 米
 有效射高 4,000~5,000 米
 理论射速 105~120 发/分钟
 战斗射速 70 发/分钟(由于 57 高炮需要手动装填弹夹,所以实际射速很低)
 高低射界 -5°至+85°
 方向射界 360°
 炮控系统采用带液压调速器的半自动操作系统。瞄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半自动瞄准,即借助液压半自动操作系统根据光学机械式对空向量瞄准具提供的诸元进行瞄准;另一种是手动瞄准,即利用高低机和方向机按对空向量反射瞄准具提供的诸元进行瞄准。
 高低瞄准速度(电动) 18°/秒
 方向瞄准速度(电动) 30°/秒
 弹药 该炮配备 BR281 曳光穿甲弹和 OR281 曳光榴弹两种弹药,各弹种的初速相同,均装有黑索今/铝粉混合炸药。
 全弹长 536 毫米 药筒长 348 毫米
 全弹重 6.6 公斤 发射药装药 1.2 公斤
 弹丸重 2.82 公斤 榴弹装装药量 169 克
 引信 配用 MD10 或 MG57 穿甲弹装药量 13 克
 曳光榴弹自毁响应时间 12~16 秒【注1】

 【注1】中口径以上的高炮在作战的时候,对空射击时未命中的炮弹不可能在天上一直飞,一定要落下来,如果引信上没有安装自毁装置,那么未爆炸落弹对友邻部队和平民的杀伤是十分严重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通常在引信上设计一个自毁装置,在炮弹飞行若干秒未命中目标以后,自动在空中爆炸。
ZSU-57-2 四面图与各角度照片

该炮主要装备苏联陆军坦克师/摩步师属高炮团,以及国土防空军的“萨姆-2”地空导弹团。它的作战任务是为坦克师/摩步师提供机动防空掩护,以及为“萨姆-2”地空导弹团提供阵地掩护。该炮的生产厂为鄂木斯克第 174 机械制造厂(十月革命工厂),笔者没有查到 ZSU-57-2 的准确生产数量,只在库宾卡博物馆介绍中得知该厂在 1957 年生产了 249 辆自行高炮(该炮生产期为 1955 年至 1960 年),据库宾卡博物馆馆藏的那辆 ZSU-57-2 自行高炮的车体生产编号 946 号,这说明前苏联至少生产了一千辆以上的 57 毫米自行高炮,大约可以组成 300 多个 4 门制高炮连,装备三十几个坦克师/摩步师的高炮团。相对于苏军庞大的坦克部队,ZSU-57-2 的产量比较小,以至于 50 年代末以前苏军不得不在坦克团使用安装在 БТР-40 和 БТР-152 轮式装甲车上的双联 ЗТПУ-2 式 14.5 高射机枪来进行补充防空。随着更加现代化的 ZSU-23-4“石勒河”自行高炮在 1960 年代初诞生,ZSU-57-2 高炮迅速进入退役状态,苏联也开始对外出口 ZSU-57-2 自行高炮,先后出口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东德等 5 个华沙条约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曾进口过小批 ZSU-57-2 作为测试,但因为性能低下,并未正式装备。该炮也被卖到了苏联的一些友好国家,如古巴、埃及、伊朗、伊拉克、北朝鲜和叙利亚。越南战争时期,该炮曾作为军援装备输出北越,并多次参加战斗,如 1972 年的“复活节攻势”和 1975 年“胡志明战役”中,该炮均有上佳表现。该炮的最后一次作战是 1999 年南斯拉夫抗击北约轰炸的战争中,战果不详,笔者估计战果接近于零,不然南联盟早就大吹大擂了。
中国没有从苏联进口过该武器系统,但在 80 年代伊拉克获得过少量样品,并在 69II 型主战坦克底盘上仿制了该炮,这就是 80 式/W88 式 57 毫米自行高炮,性能与原装的 ZSU-57-2 大同小异。由于不符合中国军队要求,该炮并未在我军装备,只用于出口。
中国研仿的 80 式/W88 式 57 毫米自行高炮
由于 57 毫米牵引高炮拥有完善的雷达和指挥仪火控系统,所以在阵地作战中反而比 ZSU-57-2 自行高炮有优势
S-68 自动炮的海军兄弟—— ЗИФ-75 型 57 毫米四联装舰炮

ZSU-57-2 自行高炮的 S-68 自动炮是以 57 毫米反坦克炮为基础研制的,火炮结构设计合理,采用了 72 倍口径长炮管,增大了药室装药量,初速大,弹道性能异常优秀,具有较好的射击精度,至今仍属于单项性能比较优秀的高炮,这也是我军至今在野战部队保留 57 高炮的主要原因。
作为前苏联首门被批量生产的自行高炮,ZSU-57-2 自行高炮的缺点是明显的。一是系统综合度低,ZSU-57-2 的炮车仅配备光学向量瞄准具,无法在机动中应用雷达自动化指挥系统进行整体防空作战,仅能在良好天气下作战,无全天候战斗能力,在固定阵地作战能力上甚至不还如 C-60 牵引式 57 毫米高炮,因为后者拥有完善雷达目指和瞄准系统,拥有先进的指挥仪,可以进行连齐射。二是其方向瞄准速度只有 30°/秒,目标跟踪能力差,不足以应付高速喷气式战机的低空掠袭,1967 年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的战斗结果表明,该炮的角速度跟踪能力极差,面对法制幻影ⅢC 战斗轰炸机低空侵袭时,火炮反应严重滞后,埃及军队提出只有方向瞄准速度达到 50~100°/秒,配备自动化雷达火控设备的高炮才可能有效应对这种喷气式攻击机的威胁;三是火力密度低下,该炮射速极低,双管战斗射速只有 70 发/分钟,二战以后喷气式攻击机时代的飞行速度越来越高,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增加高射炮的射速,力图在单位时间内喷射出更多的弹丸以增加命中率。而苏联在在二战后却选择了一款低射速的中口径高炮作为坦克/装甲部队的标准野战自行高炮,笔者认为这是个错误的选择,这个错误直到 ZSU-23-4 时代才被纠正过来,但苏联这种纠正却又矫枉过正,虽然射速上去了,口径却大幅下降,导致弹丸威力低下。
总之,由于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制造水平的限制,苏联在野战自行高炮的选择上,始终没能得到一款像德国“猎豹”自行高炮那样的系统先进、弹道性能好、命中率高的理想高炮。事实上,由于银钱和技术的限制,中国军队野战自行高炮也一样走着苏联的老路,虽然新式的双 35 自行高炮、730 末端防御系统的相继研制和装备,但高昂的造价导致装备数量不足,中国陆军装甲部队依靠牵引式高炮防空的尴尬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ZSU-57-2 自行高炮侧面图
加装 ПСТ-У 动力浮度装置的 ZSU-57-2 自行高炮在黑海海试


“叶尼塞”高炮列传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二战后到 50 年代末,苏军伴随坦克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 ZSU-37 和双联 ZSU-57-2 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到 60 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ZSU-37-2 双联 37 毫米自行高炮“叶尼塞”

为此,苏军从 50 年代初开始,在 57 毫米、37 毫米和 23 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1957 年 4 月 7 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 №426-211 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 ZSU-37-2 双联 37 毫米“叶尼塞”和 ZSU-23-4“石勒喀”4 联 23 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其中 ZSU-23-4 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 1,500 米、射程在 2,500 米以内的目标。而 ZSU-37-2 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坦克师的高炮团和坦克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 3,000 米以下,射程为 4,500 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1958 年 4 月 21 日,以首席设计师 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 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 ZSU-37-2 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 25.5 吨,装甲底盘由 OKB-3 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 OKB-43 设计局的 37 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 20 设计局(НИИ-20 ГКРЭ)负责研制。1959 年 3 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1959 年 8 月 14 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 2A1 的正式型号。1960 年 12 月至 1961 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 1,200 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 375 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1961 年 8 月 14 日,正式定型,在利佩茨克拖拉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并试装,计划 1963 年至 1965 年间生产并部 署450 辆该型高炮。但天有不测风云,1962 年 9 月 5 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925-401)号命令,停止了 ZSU-37-2“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生产,只保留 ZSU-23-4“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
“叶尼塞”自行高炮下马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师级野战高炮,其防空范围和战斗性能相比团级“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没有太大提高(前者 3,000 米,后者 2,500 米)。 二是过于昂贵,“叶尼塞”高达 40 万卢布的造价(当时一辆 T-64 超级坦克也就十几万卢布),使得苏军望而却步,苏联也没有太多的余钱,没有力量在师团两级装备两种口径的自行高炮。苏军还认为如此昂贵的高炮,不如近距地空导弹给力。加之其 27.5 吨的战斗全重,战略机动性远差于只有十几吨的“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这样,“叶尼塞”的下马就在意料之中了。
1962 年初,“叶尼塞”自行高炮还计划进行两个改进型号。第一个仍采用 OB119 型履带式通用底盘,加长了车体,但负重轮改为 7 个,提高了越野性能和射击稳定性。第二个型号更改了底盘,采用 T-54/T-55 主战坦克的车体。但随着“叶尼塞”的下马,这两个型号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叶尼塞”和“石勒喀”自行高炮研发进程比较
正在进行靶场测试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
在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接受国家鉴定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
“叶尼塞”自行高炮设计阶段效果图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工程样车
ЗСУ-37-2 / 2А1 定型样车车
采用 7 个负重轮 OB119 型履带式通用底盘的“叶尼塞”改进型
ЗСУ-37-2 投影图





火控和瞄准系统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指挥火控系统非常完善,其每个高炮连配备一辆“鄂毕河”机动型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和一辆“涅瓦”指挥车组成完整的作战系统,可同时控制 6~8 门高炮同时作战。“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统由 1A11 型“贝加尔”雷达和电视/光学向量瞄准系统,以及“圆点”稳定跟踪系统平台组成,该系统性能先进,可在全天候行进中作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炮火控系统,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 20 设计局研制。
根据苏军在 1961 年 8 月 10 日做出的测试验收鉴定记录指出,“贝加尔”雷达可靠性极高,可抗有源和无源干扰,对低空高速飞行目标捕捉能力大大高于当时现役的“松-9”和“松-9A”炮瞄雷达(“松-9A”也是中国第一部国产炮瞄雷达的原准型号)。
雷达波长:3cm 雷达平均无故障时间(状态测试):25 小时内
 最大连续运行时间:8 小时 作战准备时间:10-15 秒
 目标跟踪距离(米格-17,前半球 30 度):18 公里
 目标探测距离(米格-17,最大距离):20 公里
 目标垂直跟踪速度:40 度/秒
 目标最大速度:
 飞行高度 300 米以上,660 米/秒
 飞行高度 100-300 米,415 米/秒
“贝加尔”火控雷达五面图
图为我军装备的松-9A 雷达

跨时代的扭杆液压混合悬挂
“叶尼塞”自行高炮采用 OB119 型履带式通用底盘(Объект-119),由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于 50 年代中期研制,该底盘的第一个用户是准备装备空降兵的 SU-100PM 自行火炮,ZSU-37-2 自行高炮是第二个应用该底盘的项目(随后该底盘被广泛应用于萨姆-4 地空导弹、2S3 式 152 自行加榴炮等武器型号)。OB119 型履带式通用底盘使用 6 个负重轮,悬挂系统由利佩茨克拖拉机厂生产,采用了当时很罕见的扭杆加液压组合减震器,其第二至第五负重轮采用扭杆减震器,第一和第二负重轮采用液压减震器,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首次将液压减震器技术应用于自行高炮上,极大的增强了该炮在行进中射击的稳定性,使该车在行进间射击的速度与当时主战坦克的越野速度相当,可以在行进中为装甲部队提供伴随防空。
发动机:B-54-105 柴油机,功率 400 马力。
 装甲防护能力:在 400 米距离上可以抗击 7.62 毫米 B-32 穿甲燃烧弹的射击。
 车长:6.46 米;车高:3.1 米;轮距 2.66 米。
 空重:25.5 吨;战斗全重:27.5 吨
 最大公路速度:60 公里/小时
 最大行进间射击速度:20~25 公里/小时
 越野速度:
 干燥土路:33.3 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 158 升)
 泥泞土路:27.5 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 237 升)
 干燥搓板路:15.1 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 230 升)
 最大续航里程:
 310 公里(干燥土路) 210 公里(泥泞土路和搓板路)
 越障能力:
 爬坡和下坡均大于 28 度;可跨越 4~6 米宽,1.5 米深弹坑。
火炮分系统
该炮的火炮系统使用 ОКБ-43 设计局的 2A12 型“鸡棚”双联高炮炮架和 ОКБ-16 设计局的 37 毫米高炮自动机(总设计师 А.Э.努杰里曼“А.Э.Нудельман”),火炮的技术原型是以二战前瑞典博福斯 40mm 高炮为基础设计而成的,为炮管短后坐式自动炮,采用立楔式炮闩、液压制退机和弹簧式复进机,使用 5 发弹夹供弹。该炮原来是为海军 500П 型 4X37 毫米“暴风”(Шквал)试验高炮而全新设计的,零部件与以往老式 37 毫米高炮不通用,火炮系统由伊热夫斯克重型机器厂生产。
火炮伺服系统为液压伺服系统(后改为电控),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173研究所生产,稳定系统由173研究所科夫罗夫分所研制。
高低射界:-1~+85 度 方向射界:360 度
 方向瞄速:90 度/秒 火炮全重:2,900 公斤
 初速:1,010 米/秒 直射距离:1,200 米
 空中目标最大斜距:4,500 米 地面目标最大射程:5,000 米
 有效射高:100~3,000 米 目标最大速度:660 米/秒
 射速:1,048 发/分钟 冷却系统:风冷
 最大连续射弹数:150 发/身管(中间风冷 30 秒)

针对以 250 米/秒速度飞行的米格-17 歼击机目标,在不同高度上的毁歼概率

 该炮靶场测试表明,使用穿甲弹可以在 500 米内击穿 50 毫米的垂直均质装甲板,或 40 毫米的以 60 度角安装的靶板。而在 600~700 米距离上的 3 至 5 轮扫射,也能达到上述毁伤效果。
 靶场测试表明,在使用 1 门单炮和对飞行高度 2,000~3,000 米的伊尔-28 强击机目标进行了总量 140 发炮弹的齐射,其打击效果相当于 6 门由 PUAZO-6-60 火控系统和松-9A 雷达控制的 S-60 式 57 毫米牵引高炮连,或一个 4 门制 ZSU-57-2 自行高炮连。
 而针对飞行高度 200~300 米的米格-17 高速喷气歼击机目标的射击,ZSU-37-2 高炮则相对于老式 ZSU-57-2 自行高炮提高打击效率 2 倍以上。
 行进间射击精度,在坦克靶场以 10 公里/小时速度行进间射击的精度,比老式 ZSU-57-2 自行高炮提高 2~2.5 倍。
 采购费用:40 万卢布(1961 年新卢布价格,大概相当于 36 万美元)
 备弹:540 发
 可发射 3  种弹药,即 OP—167 式和 OP-167H 式曳光高爆榴弹、БP-167 式曳光穿甲弹。
 曵光高爆榴弹:弹重 0.733 公斤
 曵光穿甲弹:弹重 0.685 公斤
长空又放核红云, 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 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 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 擎旗已有后来人
  • UID95
  • 登录2020-12-13
  • 粉丝54
  • 发帖252
  • 科研点数10点
二级优质勋章
2017年论坛年会举办者
论坛之星服役勋章
高级业余火箭学者
MT论坛理事会理事
众望瞩目勋章
优异服役勋章
追星Maker纪念章
莫斯科的黄斯基 发布于2017-03-06 05:10
沙发F
后面的几张图挂了
Ангельские ритмы!
  • UID810
  • 登录2017-01-29
  • 粉丝5
  • 发帖23
  • 科研点数2点
Psychonaut 发布于2017-03-10 20:02
板凳F
喵~科普好评
  • UID93
  • 登录2020-10-21
  • 粉丝82
  • 发帖243
  • 科研点数29点
棕榈金质学术勋章
特级优质勋章
论坛理事会终生成就勋章
2017年论坛年会举办者
论坛之星服役勋章
高级电炮系统学者
高级电子或计算机学者
高级业余火箭学者
逼格诺贝尔奖
MT论坛理事会理事
二级优质勋章
众望瞩目勋章
一级优质勋章
优异服役勋章
荣誉会员勋章
猎鹰 发布于2017-03-11 09:25
地板F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中国亲戚
在整个 80 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中苏两军互为对手、完全没有接触和交集,但中国军队武器研制却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模仿当时苏军的装备设计思想,从神似米格-23 的歼-8II 战机,到完全仿制的 122 榴弹炮和火箭炮。同样的,60 年代初短命夭折的 ZSU-37-2“叶尼塞”37 毫米自行高炮,其设计思想却于 20 年后在中国自行高炮型号上得以还魂,那就是我军的 88 式 37 毫米自行高炮。不过悲剧的是,88 式高炮在中国军队也仅仅装备了 38 军装甲 6 师的高炮团,并未大规模生产,命运依然坎坷。
中国的 88 式双管 37 毫米履带式自行高炮

从技战术性能对比可以看出,国产 88 式自行高炮在机械性能上比苏联“叶尼塞”高炮要稍微逊色,88 式的理论射速只有 760 发/分钟,而“叶尼塞”高炮则高达 1,048 发/分钟,88 式的火力密度明显弱于“叶尼塞”。但 88 式高炮的搜索-跟踪三位一体式火控和电子系统明显强于只有跟踪功能火控系统,不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叶尼塞”高炮,这主要归功于时间老人,毕竟“叶尼塞”是一门上世纪 60 年代初技术水平的火炮,而 88 式问世晚的多,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对西方先进电子和光学技术的借鉴,即便是这样,88 式仍没有得到中国军队的青睐,只生产了大约一个高炮团的数量。到了 90 年代,中国军队仍然对野战自行高炮拿不定主意,对 25、30、35 各种口径进行了全面开花式的研制,又开始折腾明显落后于时代的 4 管 25 毫米高炮,即 PGZ95 式 4 管 25 毫米自行高炮系统,作为举棋不定阶段的应急装备。中国军队这种犹豫寡断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至今多数装甲部队仍然要靠牵引式高炮来进行防空作战。


“石勒喀”高炮列传
进入 60 年代后,防空导弹技术愈发成熟,能够有效地防御中、高空飞机,作战飞机不得不转入低空突防空攻击。寻找一种性能优良、打击有力的现代化的理想自行高炮,一直是卫国战争后苏联军队的梦想。1955 年,В.Э.毕科尔(В.Э. Пиккель)领导的第 825 特别设计局(后并入图拉仪表设计局)奉命进行了一项代号“黄玉”的预研项目,旨在研究全天候作战的自行高炮在苏联军队未来战场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配备雷达指挥系统的小口径多管自行高炮对 400 米/秒以下的低空目标具有很高的毁伤概率,小口径高射炮反应快,命中率高,能迅速对付低空、超低空飞机,在防低空作战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是地空导弹所不能替代的。此外,研究认为中大口径高炮(76 或 85 毫米)在进行机动而仓促的野战防空时,其失效落弹容易对友邻部队造成巨大附带伤害,为了避开落弹区也给高炮阵地的部署造成困难。因此,苏军认为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高射炮各有所长,可搭配使用,中、高空远程防御依靠防空导弹,低空近程防御依靠高射炮和近程地空导弹。23~37 毫米的小口径高射炮高射炮应该重新受到重视,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石勒喀”的设计团队,左为首席设计师 В.Э.毕科尔,右为副总设计师 В.Б.别列别洛夫斯科

几乎与 ZSU-57-2 式自行高炮在 1957 年开始生产的同时,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 9 号文件,即《关于加快研制“石勒喀”和“叶尼塞”两种自行高炮的决定》。文件决定由图拉仪表设计局研制“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系统,并任命 В.Э.毕科尔担任首席设计师,В.Б.别列别洛夫斯科(В.Б.Перепеловск)担任副总设计师。二人在研制过程中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譬如选择通用底盘,确定高炮类型,分系统和元器件的选择,调整系统重量的均衡。根据第 825 特别设计局“黄玉”预研工程的要求,下达了全天候火控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确定采用“托波尔”1PЛЗЗ 型火控雷达,以及计算机火控系统、稳定系统的设计。
苏联对野战防空武器系统绰号的命名特别意思,多是以西伯利亚一带的河流湖泊来命名的,譬如“叶尼塞”自行高炮和它的 1A11 型“贝加尔”雷达,譬如 ZSU-23-4“石勒喀”高炮和它的“托波尔”雷达,托波尔是流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一条河流,是额尔齐斯河左岸的一条支流;至于“石勒喀”,没错,石勒喀河就是我国黑龙江的源头,流经俄罗斯西伯利亚赤塔州一带。在西伯利亚有三条河流以“通古斯卡”来命名,分别是黑龙江支流的通古斯卡河,叶尼塞河支流的上、下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是叶尼塞河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通古斯卡大爆炸”的所在地。
ZSU-23-4V1 三面图

1960 年 2 月,第一门样炮试制出来,立即投入工厂测试和国家靶场测试,1961 年 8 月 26 日至 10 月 24 日,“石勒喀”自行高炮完成了国家鉴定(几乎是同一时间,“叶尼塞”高炮也完成了鉴定)。苏联高射武器鉴定委员会还对“石勒喀”和“叶尼塞”两种高炮做了性能比较,结论如下:
1、“石勒喀”和“叶尼塞”都配备了完善的雷达火控系统,能够在任何复杂的天气状况下昼夜作战。
2、“叶尼塞”高达 28 吨的战斗全重,是坦克部队、机械化步兵部队和空降部队不可接受的。苏联的野战自行高炮应该尽可能的轻量,并考虑空运。
3、在防御 200~500 米高度上低空突袭的米格-17 和伊尔-28 战机时,“石勒喀”的单位时间必射弹药量和打击效率,要比“叶尼塞”高 1.5 倍~2 倍。
4、“叶尼塞”比较适用于坦克团和装甲师的防空作战,由于苏军坦克部队的部署范围较广阔,战斗队形变化频繁,“叶尼塞”可以在各个战斗阶段提供很好的对空防御,在高度 3,000 米,斜距 4,500 米范围内保护坦克部队不受敌机的低空精确轰炸,而“石勒喀”能提供的防空范围就很小;
5、“叶尼塞”配备的高爆榴弹和穿甲弹威力较大,在进行地面作战时可在更有效地打击地面目标;“石勒喀”的射速较高,火力密度大,弹丸威力一般。
6、苏军未来的自行高炮应考虑通用化、标准化与批量化生产,这一点“石勒喀”的 23 毫米高炮自动机具有较大优势(因为这时苏联陆军准备淘汰所有 37 毫米牵引高炮)。
7、“叶尼塞”自行高炮配备的火控系统性能先进,维护性好;“石勒喀”的火控系统稳定耐用,易于生产。
8、“石勒喀”采用 ПT-76 水陆两栖坦克底盘,重量比较轻,易于实现后勤通用化,而“叶尼塞”采用全新的 OB119 型履带式底盘则可能面临一定技术风险。
9、两种高炮的总体生产成本都很高,“石勒喀”稍微便宜些。

国家高射武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并没有明确指出哪种型号的综合性能更加优越,建议苏军同时装备这两种高炮。但 1962 年 9 月 5 日,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做出决定只批准“石勒喀”定型服役,同时决定停止“叶尼塞”的研制。原本按照计划“石勒喀”应该在 1963 年投入批量生产,但该炮的制造厂—图拉兵工机械厂在生产中发现原设计容易出现退壳迟滞的现象,遂做一些改进,于 1964 年进行了大约 40 辆的小批量生产,1965 年进入高速生产期,当年该厂生产高炮 300 门。该炮到 1983 年停产,总产量粗略估计高达 4,000 多门,捷克、波兰等国也有仿制。1965 年 11 月首次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中露面,引起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该炮的面世,刺激了北约国家发展先进自行高炮的劲头,促使“猎豹”等数种先进高炮相继面世。
“石勒喀”是苏联装备的第一种全天候、全自动多管联装的自行高射炮,全系统由改进的 AЗП 式 23 毫米 4 管自动炮、封闭式炮塔、ГM575 底盘和雷达火控系统组成。“石勒喀”的单个组部件都不是最先进的,但由于选用成熟技术,合理匹配,注重总体综合性能,是当时发展比较成功的自行高射炮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自行高射炮。
“石勒喀”与坦克协同

火炮结构
4 管 AЗП 式 23mm 自动炮分上下两组对称布置在炮塔前半部的中间部位。上部身管和下部身管各有自己的摇架和耳轴,由拉杆构成平行四边形,炮身作俯仰运动时不前后摆动,只绕各自的耳轴转动,可保证供弹稳定性。这种布局形式可使4管自动炮的供弹线互不干扰。
身管长为 80 倍口径,采用混合膛线结构,身管内膛镀铬,寿命为 3,000 发。炮口部装有消焰器。使用加压循环水冷却系统,以提高身管寿命和火炮持续射击能力。上、下摇架悬臂前端还装有身管减振箍,以减小炮口振动对射弹散布的影响。药室内有 12 条刻槽,便于空药筒退出。缓冲器为弹簧式。自动机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立楔式炮闩。杠杆加速器连接输弹臂与炮闩架的拉杆确保高速输弹和退壳。
采用左右两侧弹链供弹。炮塔两侧各有一弹箱,分别向左、右侧火炮供弹。每个弹箱装 1,000 发炮弹,并由隔舱隔开。内隔舱装有 480 发装好弹链的炮弹,外隔舱有 520 发装好弹链的炮弹,内隔舱向上炮供弹、外隔舱向下炮供弹。弹链上的炮弹每隔 3 发榴弹有一发穿甲弹。可单管或双管射击,通常每管炮以 3~5 发或 5~10 发的点射攻击目标,在打击低空高速目标时,也能以单管 50 发长点射射击。火炮的高低和方向瞄准通过电液压传动系统完成,必要时也可手动瞄准。采用瞄准线稳定系统和射击线稳定系统,可在时速 25km 以下、车体侧倾不大于 10° 的状态下行进间射击。

炮塔结构
炮塔位于车体中部,采用大尾舱全封闭平衡式炮塔结构,由 8 毫米装甲板焊接而成。炮塔隔板将炮塔分成火力舱和火控系统舱。有 3 名乘员在火控系统舱内工作,工作空间窄小。
炮塔分上吊篮和下吊篮两部分,弹药箱放在上吊篮内,下吊篮内设有弹链收集器。炮塔内有通风系统和防原子辐射系统。顶部有指挥塔,塔上装有车长观察器材。炮塔右侧弹箱前装有空气压缩机、气瓶等组成的火炮气动装填系统、用于首发装填和退弹等,可随时启动压缩机向气瓶充气。
底盘结构
GM575 型底盘采用 PT-76 水陆两栖坦克的部分部件。车体为平均厚度 8mm 薄钢板焊接结构,最厚处 13mm,最薄处为 4mm。驾驶室在前部,昼间使用 BMO-190 电热式潜望镜或 B-1 直视镜观察道路,夜间则用 TBHO-2 夜视仪观察。动力室位于车体后部,其内装有 V-BP-1 型柴油机,辅机为 DGM-1 型燃气轮机,功率 51.5kW。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式,车体两侧各有 6 个挂胶负重轮。车体前斜装甲底部装有溅水板,以防止涉水时车内进水。车内除装有导航设备外,还有三防装置和 R-123 短波电台。车体动力室内装有灭火装置,可自动或由驾驶员控制灭火。
火控设备
火控系统包括 1PL33“托波尔”炮瞄准雷达、光学瞄准装置、计算机、瞄准线和射击线稳定装置等。火控系统的组成使火炮具有雷达、雷达/主瞄准镜、计算机记忆、光环瞄准镜对空、光环瞄准镜对地射击 5 种工作方式。
1PL33 型雷达是以跟踪为主的采用圆锥扫描体制的炮瞄雷达,雷达天线装在炮塔后部,以跟踪为主,搜索为辅,兼有搜索和跟踪两种功能。采用球面反射体,可确保在 15° 仰角范围内 23 次/秒的宽角扫瞄以及使天线具有良好跟踪性能。一旦雷达捕捉到目标,通过搜索跟踪转换开关,即可转入跟踪状态。
雷达有动目标和静目标显示系统两种工作方式。在背影干扰严重时接通静目标显示系统,通常情况下则只接通动目标显示系统,以便提高雷达发现目标的概率。雷达搜索距离为 20km,跟踪距离为 8km。
ZSU-23-4“石勒喀”自行高炮的潜望式光学瞄准镜

光学瞄准镜是一种潜望式瞄准镜,目镜在炮塔内位于搜索瞄准手前方。左物镜头与雷达天线同步运动(光电轴平行),右物镜头与火炮同步(光轴膛轴平行)。左瞄准镜用于自动跟踪时观察目标和在主瞄准镜测角座标、雷达测距工作方式时测定目标现在点座标;右瞄准镜在雷达计算机不工作时,以光环实施瞄准射击。
机电模拟式计算机性能可靠,坚固耐用,并具有记忆跟踪能力,其记忆跟踪持续时间为 10s,主要在短期外界干扰或丢失目标时使用,但其平滑与解算时间较长,加上捕捉目标时间及工作程序转换时间,造成该系统反应时间较长。该炮反应时间为 14 秒。由于姿态修正和行进间瞄准射击的需要,配装有结构简单和性能可靠的瞄准线和射击线稳定装置,采用双路间接稳定,用一个共用陀螺实现稳定瞄准线和稳定射击线。火炮配装有定位导航系统,由航空用半罗盘、座标仪、路程传送器、航向指示器、控制台等组成,可随时给出车体相对出发点座标及航向。


ZSU-23-4 的火控系统舱

战术技术性能:
口径 23mm 高低射界 -4°~+85°
 初速 970m/s 方向射界 360°
 最大膛压 314MPa 高低瞄准速度 60°/s
 最大射程 7,000m 方向瞄准速度 70°/s
 有效射程 2,500m 高低瞄准加速度 35°/s2
 最大射高 5,100m 方向瞄准加速度 55°/s2
 有效射高 1,500m 炮塔重 7,000kg
 理论射速 3,400~4,000 发/分钟
 实际射速 800 发/分钟
 携弹量 2,000 发
 OFZT式曳光燃烧榴弹: BZT式曳光穿甲燃烧弹:
 全弹重 0.45kg                 全弹重 0.45kg
 弹丸重 0.1885kg             弹丸重 0.19kg
 发射药重 0.77kg             发炸药重 0.73kg
           配用引信 MG-25式触发引信
 身管长(不含消焰器)1,880mm 80 倍口径
 膛线 右旋渐速-等齐
 穿甲厚度(距离 1,000m/着角 0°,19.3mm)
 发动机型号 B-БР-1 型柴油机
 功率 191kW
 最大行驶速度 44km/h
 最大行程(公路) 450km
 爬坡度 30°
 车体型号 ГM575 型(ПT-76 改进型)
 底盘通过垂直墙高 1,000mm
 越壕宽 2,500mm
 涉水深 1,000mm
 车体长 6,540mm
 车体宽 3,125mm
 战斗状态全重 19,000kg
 乘员人数 4
ZSU-23-4 图集

ZSU-23-4“石勒喀”自行高炮于 1965 年正式服役,到 70 年代初,已基本取代了摩步师和坦克师高炮团里的所有 ZSU-57-2 自行高炮。60 年代以前苏军坦克团和摩步团通常下辖一个高炮营,辖两个高炮连,每个连装备 4 门 ZSU-57-2 自行高炮。70 年代以后,苏军开始对基层部队的野战防空进行导弹化改装,团属高炮营改组为防空导弹连(不要以为这个名称是完全的导弹化,其实全称是“防空高炮-防空导弹连”,由高炮和导弹混编。这种称谓比较类似于我军的师属“反坦克导弹营”,其全称是“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营”,是导弹连和反坦克炮连组成的混编分队),每连辖一个装备 4 门 ZSU-23-4 自行高炮的高炮排,和一个装备 4 套 9K31 或 9K35 地空导弹的导弹排。作战时,“石勒喀”自行高炮排通常以间隔 200 米的双炮配置于主攻坦克营或摩步营战斗队形后 400 米处,行军时则靠近营部;而 9K31 或 9K35 地空导弹排通常用于掩护团的直属单位,行军时靠近团部,进攻时在距前沿 1 至 3 公里处展开。
该炮在服役后经过多次改进,至少有 9 种变型,其中包括 1964 年试批生产型、1965 年批生产型、1968 年的 ZSU-23-4B 式、1972 年的 ZSU-23-4B1 式以及 1977 年的 ZSU-23-4M 式。各型主要的改进反映在弹仓形式、炮塔、外部装备和冷却管等方面,其中 ZSU-23-4M 式在炮塔两侧装有大弹仓,车体的每侧有 3 个进弹口,火炮装有装甲护板,而且火控系统也有改进。采用改进的“炮盘”雷达和数字式计算机,对雷达和活动目标指示系统进行了改进,需要时可与炮外雷达和火控设备联用。1985 年生产的 ZSU-23-4M 式还采用了新的抗干扰装置和敌我识别装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继续对该炮进行改进,改进内容主要包括:用现代化设备对“托波尔”雷达进行改进,加装指示中心数据接收系统,以及安装抗干扰过滤器。据称改进后该系统对飞机的杀伤概率从 0.3 提高到了 0.6,可靠性提高了 2.5 倍。除此之外乌克兰和波兰等国也有不同的该新型号。
ZSU-23-4 的乘员位置

“石勒喀”自行高炮问世以来,参加了几乎所有 70 年代以后的战争,在 1973 年的赎罪日战争中,按照阿拉伯联军的统计,以色列空军损失的三百余架战机,有三分之一是“石勒喀”高炮打下来的。据被俘的以色列飞行员供述,以军对“石勒喀”自行高炮的恐惧一度超过了苏制萨姆导弹。1985 年,德国军事杂志《士兵与装备》在报道“石勒喀”自行高炮时曾写下这样的评语:这种高炮虽然已经生产了 20 年,但仍然是迄今为止对抗高速超低空敌机的最佳武器。
在 1991 年的海湾战争开始阶段,联军飞行员也被告知在地面有“石勒喀”高炮存在的空域作战,其飞行高度不得小于 1,300 米,以免被这种火力凶猛的高炮击落。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石勒喀”更是充当了多面手的角色,由于其高低射界大,在遭遇位于高山上的游击队伏击时,可以迅速开火反击,以猛烈的弹雨覆盖敌人阵地。而这时其他坦克往往还在寻找合适的射击位置以克服射角限制带来无法开火的尴尬。以至于有的苏军老兵曾说过:“石勒喀的炮管在阿富汗至少拯救了数千名红军官兵的性命”。
“通古斯卡”高炮列传
“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在 1964 年一经问世就红遍全苏军,其良好的战斗性能得到苏联陆军官兵的一致认可,在随后的 1973 年“赎罪日战争”中大放异彩,取得重大战果。但苏军仍然认为这种高炮并非理想火炮,有许多缺点:防空范围较小,不超过 2 公里;射高不足,只有 1,500 米;口径小,装药量少,精度差,弹丸威力较低,毁伤能力不足;火控系统容易丢失目标。苏军认为若想提高自行高炮的性能和威力,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增加火炮口径,加大火力;二是配备先进的全天候火控系统,力图使自行高炮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作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采用弹炮结合的方式增加防空范围。
“通古斯卡”高炮

早在 1962 年,“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刚刚定型时,苏军就开始探索理想口径自行高炮。分别把 AK-230 舰炮的转膛自动机 HH-30、AK-630 的 6 管转管自动机 AO-18 和图拉仪器仪表设计局设计的双管自动机 AO-17 装在“石勒喀”自行高炮上进行测试,同时还研制了全新的 57 毫米双联高炮自动机 AO-16。在这几种高炮自动机中,57 毫米的 AO-16 首先被淘汰;其次是 AK-230 舰炮的 HH-3,原因是其向后下方抽壳,而 ZSU-23-4 炮塔的排壳是向前侧,总体结构变化太大;剩下的 AO-17 和 AO-18 弹道性能相同,但双管的 AO-17 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容易生产,对炮塔、炮架布局影响小,因此最终选取定双管自动机 AO-17 作为未来自行高炮的改进方案,被命名为 2A38 型自动炮。
研究表明,30 毫米口径 AO-17 自动机的综合性能大大高于 23 毫米口径高炮,苏军把 ZSU-23-4 高炮的 23 毫米炮替换为 30 毫米自动机以后,用两种口径的高炮对飞行高度为 1,000 米、速度为 200-250 米/秒的米格-17 无人靶机进行对比打靶试验,实验结果是:由于弹丸装药量和威力的增加,相同战果下 30 毫米自动炮的耗弹量可下降 2~3 倍,相同弹药消耗量下 30 毫米自动炮的毁伤概率可增加 1.5 倍;射击距离由原来的 2,500 米提高到 4,000 米,射击高度从 1,500 米增加到 3,000 米;在打击地面目标时效率更高,更容易击毁轻型装甲车辆。研究表明,把高炮口径从 23 毫米增加到 30 毫米,其总体射速并没有下降,但继续增加口径,高炮射速就会明显下降。
“通古斯卡”三面图

然而军方确有不同看法,经过 7 年研制,苏军认为即使将“石勒喀”改进为 30 炮,其战斗性能也并没有质的飞跃。于是在 1970 年 6 月 8 日,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下达了 427-151 号文件《关于研制新一代自行防空武器系统的决定》,研制新一代弹炮结合的野战自行防空系统,以取代“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该武器系统由图拉仪器仪表设计局设计,整个武器系统代号为 2К22,其中弹炮结合战斗部被命名为 2C6,雷达火控系统由电子工业部乌里扬诺夫斯克机械厂研制,核心电子系统由电子工业部科研院设计,底盘采用明斯克拖拉机厂出品的 GM-325 履带式通用底盘。
该武器系统的首席设计师由 А.Г.施布诺夫(А.Г.Шипунов)担任,火炮和导弹总设计师分别是 В.П.戈良采夫(В.П.Грязев)和 В.М.库兹涅佐夫(В.М.Кузнецов),全套雷达电子导航通信设备由乌里扬诺夫斯克电子机械厂研制,总设计师为 Ю.Е.伊万诺夫(Ю.Е.Иванов),光电稳定瞄准系统由信号旗设计局和列宁格勒光学机械厂联合研制。
苏军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石勒喀”高炮的搜索雷达存在很大缺陷,它不能很好的完成边搜索边跟踪任务,其雷达搜索漏警率高达 80%,只有在上级 PU-12M 空情指挥处理车做出目标指示时,才能完成高效率射击;而 PU-12M 空情指挥处理车的目标信息又只能来自更加上级的 P-15(P-19)低空预警雷达,这样一来整个系统变得庞大而笨重,完全不适应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高速突击的战术思想。苏联国防部要求未来的自行高炮必须配备探测距离 16~18 公里,测距精度误差小于 30 米,波速角大于 20 度,能伴随装甲部队机动的预警和目标指示雷达。但这种要求又带来高炮系统过于庞大笨重,军方装备部门严重怀疑该设计思想的可行性,以至于多次降低新一代自行高炮的研究预算,甚至在 1975 年至 77 年间停止了研制预算的拨付,他们的理由是现役“OSA-AK”型近程地空导弹机动性良好,有效防空区高达 10 公里,近界也可以与高炮媲美,完全可以应付当前的空中威胁。就这样,新一代自行高炮的研制走走停停,磕磕绊绊,很不顺利。然而时代在进步,庞大而臃肿的苏军对世界陆战武器的反应还是慢了,70 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型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对装甲部队的打击距离也成倍增长,最远可达 10 公里,而且可靠性和抗打击能力都有质的提高。这时苏军突然发现手里的 ZSU-23-4 高炮无法应对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先后服役的 A-10 攻击机和 AH-64 武装直升机,就是“OSA”、“箭-1”“箭-2”等近程地空导弹也处于弱势,因为导弹的反应时间长、近界太大,打击直升机不给力。
手忙脚乱的苏联军队这时才突然想起来远在图拉仪器仪表设计局还有种正在研制的弹炮合一野战防空系统,于是,“通古斯卡”的又重新被当成重点项目,进入“绿色通道”。由于图拉仪表设计局已经完成大部分研制工作,所以很快,1980 年 8 月至 1981 年 12 月,“通古斯卡”在顿库斯克国靶场进行了国家武器鉴定。1982 年 9 月 8 日,新一代自行高炮终于定型,被命名为 2K22 式防空武器系统,绰号“通古斯卡”。1986 年初首先装备苏联驻民主德国的坦克团团属防空连。
1995 年萨马拉“胜利日”阅兵式上的“通古斯卡”

苏联解体之前,西方国家对该武器一直充满疑惑,先是把它称之为 ZSU-X 式自行高射炮和 ZSU-30-2 式自行高射炮,并误认为采用了 T-72 坦克底盘。后来又将它命名为 M1986 式 30mm 双管自行高射炮。后来北约组织发现这是一种弹炮结合武器,遂将其命名为 SA-19 地空导弹,绰号“灰鼬”。1990 年,改进型“通古斯卡-M”面世。在 1992 年莫斯科航空展上,“通古斯卡”首次亮相,引起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印度等国的热烈追捧。截至 1993 年 1 月,俄罗斯共生产并装备了 424 辆早期型“通古斯卡”防空武器系统(笔者认为这个数字不太可信),1999 年出口印度 60 辆。改进型“通古斯卡 M-1”式弹炮结合自行防空系统于 2003 年 8 月定型,采用 9M311M1 导弹,最高飞行速度可达 1,100 米/秒,换装新式的搜索雷达,作战反应时间缩短到 8 秒,改进了车载稳定系统,抗干扰效能是基本型“通古斯卡 M”的 1.3~1.7 倍。
作为世界最顶尖的高炮武器系统,“通古斯卡”诞生以来从没参加过对空实战,仅参加过一次地面战争。1994 年,俄罗斯军队打击车臣的战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尽快赢得战争,12 月 30 日,俄军对格罗兹尼发动了“新年战役”,北高加索军区第 58 集团军的摩步 131 旅刚刚装备了 6 辆“通古斯卡”,被两辆一组配属到三个摩步营担任机关炮“铁扫把”,用于清扫盘踞在高楼内的车臣叛军,但很可笑,在这次战斗刚一开始,6 辆“通古斯卡”就被车臣的伏兵全部击毁。处女战被全歼后,至今“通古斯卡”尚未参加过任何战斗(有图片表明该炮曾经在 2008 年俄罗斯打击格鲁吉亚的短促战争中出现过,但笔者尚未发现进一步证据)。
1992 年莫斯科茹科夫航展上的通古斯卡
1995 年 5 月 9 日红场胜利日阅兵式上的通古斯卡,搜索雷达处于行军折叠状态
1997 年在梅吉西工程机械厂百年庆典上露面的2 C6M2 型改进型通古斯卡,使用 GM5975 履带式通用底盘


长空又放核红云, 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 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 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 擎旗已有后来人
  • UID93
  • 登录2020-10-21
  • 粉丝82
  • 发帖243
  • 科研点数29点
棕榈金质学术勋章
特级优质勋章
论坛理事会终生成就勋章
2017年论坛年会举办者
论坛之星服役勋章
高级电炮系统学者
高级电子或计算机学者
高级业余火箭学者
逼格诺贝尔奖
MT论坛理事会理事
二级优质勋章
众望瞩目勋章
一级优质勋章
优异服役勋章
荣誉会员勋章
猎鹰 发布于2017-03-11 09:37
4楼F

2K22 式“通古斯卡”防空武器系统由下列模块组成:
1、双联双管 30 毫米 2A38 式 30 毫米自动炮及其弹药
 2、八联 9M311 式地空导弹
 3、液气悬挂装置的 GM-325 履带式底盘
 4、1RL-144M 目标搜索-跟踪雷达系统
 5、1A29M 光学稳定瞄准具
 6、1A26 数字式火控计算机
 7、姿态稳定和测量系统
 8、测试设备
 9、导航设备
 10、维护支持系统
 11、通讯系统
 12、核生化防护系统
“通古斯卡”采用 GM-352M 型履带式底盘,乘员 4 人,分别是车长、炮长、雷达操纵手和驾驶员。前 3 名乘员位于炮塔内,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车体为钢装甲焊接结构。变速箱为液力机械式,每侧 6 个双轮缘负重轮、3 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悬挂装置为扭杆式。车内还有燃气轮机辅助动力装置、三防装置、陀螺仪导航系统、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加温供暖装置等。
“通古斯卡”的钢装甲焊接炮塔可 360° 旋转,由带有液压俯仰装置的整个武器系统\雷达系统\光学瞄准镜、车载计算机系统、空调系统等组成。车长席位于炮塔前部右侧,和雷达操纵手共用一个小型旋转指挥塔。车长方位前有 3 个大型仪表板,右侧是甚高频电台,左侧是雷达显示屏。车长负责指挥全车战斗、上下联络、指示目标和敌我识别,选择用机炮还是导弹交战。雷达操纵手位于车长左侧,负责控制搜索雷达,操纵火控计算机,向武器系统发出瞄准指令。炮长位于车长和雷达操纵手之后,负责雷达-光学瞄准、操炮-导弹制导和三防装置。
“通古斯卡”的火炮武器是 2A38 型 30 毫米水冷双管高炮, 高低射界为-6°~+80°,俯仰速度为 30°/秒,采用电击发。两门火炮交替射击,可以相互补偿后坐,减小后坐力。每门炮的 2 根炮管中有一根炮管的端部装有炮口初速测速装置,另一根炮管上有一细长的膛口装置,用来防止对炮口初速测量仪的干扰。该炮弹药基数为 1,904 发,射速在 1,950 发/分钟~2,500 发/分钟的范围内可调,最大射速为 5,000 发/分钟,俄军对外介绍该炮杀伤概率高达 60%。弹种包括:高爆破片榴弹、燃烧弹和曳光高爆榴弹,以一定间隔混装于弹带内,使用触发/时间引信。
“通古斯卡”的导弹安装方式

该炮可以 83 发~250 发点射攻击距离在 400 米以内、高度在 3,000 米以下的低空目标。俄国人自称该炮有效斜距高达 4,000 米,但笔者对这个指标表示怀疑。
以 35 毫米厄利空的 KDA 型自动机与 2A38 型 AO-17 自动机相比较可以看出:前者初速高达 1,175 米/秒(脱壳穿甲弹为 1,385 米/秒),比后者大得多,弹丸飞行 4,000 米时为 5.96 秒(脱壳穿甲弹 3.72 秒),而 AO-17 自动机弹丸飞行 4,000 米时间为 9.3 秒,比前者多 3.34 秒;在飞行 3,000 米时,前者为 3.78 秒,比后者少 1.92 秒。35 毫米厄利空弹丸飞行至 1,000 米处的时间为 0.95s,此时存速仍高达 950 米/秒,几乎跟 2A38 型 30 炮的初速差不多。
从炸药重与弹丸重之比来看,35 毫米厄利空为 20.4,30 毫米 2A38 炮为 12.6,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在最大后坐力方面,2A38 远远大于 35 毫米厄利空,二者相差 2.26 倍,AO-17 是目前同口径火炮中后坐力最大的,较大的后坐力对火炮精度显然会带来影响。
以 960 米/秒初速的 30 毫米炮,就想达到或超过采用了浮动自动机等先进技术,以“高炮精度之王”闻名于世的西方 35 毫米高炮的射程,我认为地球科技恐怕无法做到,难道俄国人是火星人么?
9M311 型防空导弹

“通古斯卡”在炮塔两侧配备 8 枚 9M311 型防空导弹,导弹发射筒呈双排配置,可以单独俯仰操纵。9M311 导弹长 2.5 米,弹径 150 毫米,全重 42 公斤,战斗部重 9 公斤,可打击飞行高度 3,500 米以下、距离 800m 以内、速度在 500 米/秒以下的空中目标,导弹最大速度 900 米/秒,平均飞行速度可达 600 米/秒(1.7 马赫),采用触发/近炸引信,平均杀伤率 65%。该导弹采用无线电瞄准线指令制导,导弹发射后,炮长始终要将光学瞄准镜中的瞄准线对准目标,导弹飞行轨迹与瞄准线的偏差自动输入至计算机,发出导弹轨迹修正信号,跟踪雷达再将修正指令传送到导弹。导弹上装有激光/触发近炸引信。9M311 导弹的设计很有特色,为两级式,一级助推级较粗,二级无动力,导弹发射后,助推器使导弹在很短的时间内飞至 900 米/秒的极速,然后抛掉助
推器,二级弹体依靠动能飞向目标,通俗滴说,相当于一颗能够制导的大号炮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导弹重量,二级导弹无动力无尾烟,很适合瞄准线制导的无干扰通视要求。该导弹属于两头冒尖的武器,优点大大的,缺点也同样明显,由于在一级弹体未抛掉之前不能做大过载机动,因此其有效杀伤区近界比常规单弹体导弹要大一倍左右,射程近界高达 1,500 米,也就是说,“通古斯卡”上的导弹在 1.5 公里内无法打击目标,近端拦截只能交由机炮负责。

火控系统包括 1RL-144M 雷达系统、1A29M 光学瞄准具、1A26 火控计算机和航路角测量装置等。雷达系统由搜索雷达、跟踪/火控雷达和 1RL-128 敌我识别装置组成。E波段搜索雷达天线位于炮塔后部,天线为抛物面型,不用时可折叠放下来。天线转速为 1 圈/秒,最大探测距离 18 公里,可同时提供目标方位和距离数据。J 波段跟踪雷达位于炮塔前部,天线为圆盘形,有机炮和导弹两种工作模式。最大跟踪距离为 13 公里。在导弹攻击时,跟踪雷达先锁定目标,然后再转到光学瞄准具跟踪目标,此时跟踪雷达只负责把弹道修正指令传输给飞行中的导弹,只相当于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上的导线。
“通古斯卡”图集

为了充分发挥“通古斯卡”的持续作战的能力,一个坦克团属防空连组成一套防空系统,整套防空系统叫做 2K22 系统,包括:
1、六辆 2C6/2C6М“通古斯卡”自行高炮。
 2、六辆 2F77 式弹药运输补给车(各装有一个基数的 8 枚导弹,和 2 个基数,32 个弹夹,共 3,800 发 30 炮弹)。
 3、六台 ESD2-12 式柴油发动机,由弹药补给车拖车牵引。
 4、一辆 1R10 式维修保养车。
 5、一辆 2V110 式维修保养车(乌拉尔-43203 挂车底盘)。
 6、一辆 2F55 式维修保养车。
 7、一套 1RL912 式导弹综合测试车。
 8、一套 9F810 式炮手模拟器。
 9、一套 9M311UD 式导弹训练模拟器。
 10、一套 9M311GMV 式导弹全尺寸模型。
 11、一套 9M311UR 式训练模拟火箭分离装置。
隶属于莫斯科卫戍部队的“坎捷米罗洛夫”近卫坦克第 4 师下属通古斯卡高炮的三色迷彩侧面图。坎捷米罗洛夫近卫坦克师驻守莫斯科州西南部的纳罗-福明斯克市,它是俄罗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王牌英雄部队,曾经被誉为“俄罗斯铁拳”,与第三十八集团军装甲 6 师在中国军队的地位差不多,该师是目前俄罗斯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与塔曼近卫摩步第 2 师齐名。8.19 事件中坎特米罗夫近卫坦克师和塔曼近卫摩步师按照国防部长亚佐夫的命令进入莫斯科市区,企图控制包括最高苏维埃大厦在内的关键要点,但很快被叶利钦的坦克演说争取过去,临阵倒戈,站到了人民一边,没有发生交火。该师还参加过 1993 年俄罗斯宪政危机时期攻击莫斯科苏维埃大楼(白宫)的军事行动,以及 1994 年的车臣战争

“通古斯卡”与中国 95 式 25 毫米自行高炮的比较
首先我要啰嗦一下为何不用 95 式高炮与“石勒河”23 毫米高炮作比较,原因很简单,“石勒河”高炮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除了与 95 式高炮一样采用 4 联装炮管,没有任何技术战术指标能够比肩 95 式高炮。中国 95 式 25 毫米自行高炮于 1990 年代服役,系统设计均衡,结构简单,技术水平适中,属于我军理想自行高炮服役以前的临时产品。笔者认为,把同为 80 年代技术水平的“通古斯卡”与 95 式自行高炮相比较,才是客观的。
对空探测能力。“通古斯卡”对空探测装置包括 1RL-144M 雷达系统、1A29M 光学瞄准具等,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天线旁瓣对消技术、波束稳定技术和相参放大发射机等,具有优良的低空性能。跟踪雷达的测角、测距精度也达到 80 年代先进水平。国产 95 式自行高炮对空探测装置主要包括单炮搜索雷达系统,光电瞄准系统等。雷达系统为脉冲多普勒体制,采用全固态发射技术、快速富里叶变换信号处理技术,超余割平方天线等多项高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对空探测性能。光电瞄准系统由“三光合一”跟踪镜、红外热像跟踪仪、激光测距机组成,满足了昼夜跟踪目标和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的作战需求。在对空探测能力方面,二者似乎是不相上下的,但通古斯卡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很差,几乎没有夜战能力。
机动作战能力。二者都是履带式底盘,采用采用扭杆悬挂,安装液压缓冲器,射击时,液压缓冲器锁定,保持全炮稳定。通过对比“通古斯卡”和 95 式高炮的行进间射击视频,可以看出“通古斯卡”火炮射击时整个车体有明显晃动,看来 30 炮后坐力比较大,这也许跟悬挂不先进有关。而反观中国 95 式 25 毫米自行高炮射击时却没有此类情况出现,该炮在以 30 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进间射击时仍能保持较好精度。
射击准备时间。二者都具有较好的人-机-环境系统,射击前准备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较短的射击准备时间,“通古斯卡”射击准备时间不大于 5 分钟,95 式自行高炮的射击准备时间不大于 4 分钟。
95 式高炮

射击反应时间。二者都设有快速的情报与决策系统和先进火控系统,“通古斯犬”系统反应时间为 8~12 秒。95 式高炮计算机数字化程度比较高,可实现发现目标、跟踪目标、火力分配和实施射击的全自动操作,因此系统具有较短的射击反应时间。95 式自行高炮采用了多微机并行技术,使多机系统能够并行处理和同时操作,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运算速度,当采用雷达搜索-光电跟踪方式时反应时间不大于 10 秒,当采用光学捕捉-光学跟踪方式时其反应时间仅有 6 秒。二者都配备复合定位和自主式导航系统,具有单车自主作战能力。“通古斯卡”没有连指挥车,也没有连预警/目标指示雷达,仅能采用电视信道交换方式与坦克/摩步团直属防空指挥排仅有的一辆 9S912 防空指挥车联系,收取该排另一辆 9С80-1 预警雷达车的空警信息,这台指挥车是由副团长级别的防空主任亲自控制的,需要同时为全团所有防空武器保障空情,包括防空连导弹排的 6 辆 9K35“箭-10”地空导弹,战时会出现指挥不畅情况。而 95 式则配有专用的连指挥车,具有多目标预警指挥能力,能同时指挥全连 6 辆自行高炮打击不同的目标。该炮还使各战车之间、战车与指挥车之间、指挥车与基地之间实现自动交换目标诸元等作战信息,形成 C3I 系统,独立作战能力和群体作战能力均比“通古斯卡”强大。
携弹量对比。二者都配有专用弹药车,向炮塔弹箱内补充弹药时间一般不大于 20 分钟,向备用弹箱内补充弹药一般不大于 10 分钟。“通古斯卡”战车携弹量为炮弹 1,900 发,导弹 8 枚,能保证对空中长点射 30 次左右,可适应中等强度的空袭。95 式自行高炮携弹量比较小,仅为为炮弹 1,050 发,导弹 4 枚,火力持续力较差。
可靠性对比。二者从设计开始,都注重全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指标,系统整体作战效能较高。95 式自行高炮和“通古斯卡”的对比:无故障时间 50 小时:150 小时,火力系统可靠性 0.5%:0.2%,平均维修时间 0.5 小时:0.75 小时,底盘无故障里程 400:500 公里。由此可见,国产 95 式自行高炮可靠性稍差,苏俄武器还是那么一贯的皮实抗造。
毁伤能力对比。二者都是弹炮结合系统,都采用多联小口径、高射速火炮,为了减少后坐阻力,都采用阻尼缓冲器。“通古斯卡”在炮管上装有炮口初速测量装置,但弹簧缓冲装置比较原始。国产 95 式自行高炮采用导气式浮动自动机,性能先进的液压缓冲装置。二者在火炮设计上各有特色,但总体上看,“通古斯卡”更强。其火炮的毁歼概率为 60%,导弹毁歼概率为 80%,全系统的毁歼概率高达 92%。而 95 式自行高炮火炮的毁歼概率仅为 50%,导弹的毁歼概率为 70%。
全系统配套性能。一套 95 式自行高炮系统包括 6 辆战车、六辆弹药车、一辆连雷达指挥车、一辆检测车、一辆电源车和一套模拟训练器。一套“通古斯卡”系统包括六辆战车、六辆运输装填车、一辆修理与技术保养车、一辆自动检测车和全套模拟训练器材。
综上所述,95 式高炮除了指挥控制能力、多目标交战能力、夜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比较强以外,大多数指标弱于“通古斯卡”。但“通古斯卡”是一只让一切陆军都感到肉痛的吞金兽,单价高达一千多万美元,性价比并不好,中国军队即便是在中俄武器交易最蜜月的 90 年代末,依然不考虑引进,想到这个,中国军迷的心情就平和了。

“铠甲 S1”列传
1990 年,苏联人民很忙,他们正忙着葬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时的苏联军队发现,西方的空袭武器因 80 年代电子技术进步而飞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应用。虽然以往各司其职的野战防空体系还算严密,但在高技术空中打击下防卫效果不佳。遂提出以“通古斯卡”为基础研制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末端防御武器。能够部署在战略导弹、C300 地空导弹和重要指挥中心等固定阵地的末端,作为防御现代攻击机、无人机、巡航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的最后手段。
1995 年版本的“铠甲 S1”,使用抛物面天线搜索雷达、2A27 机炮和乌拉尔 53234 底盘

尽管第二年苏联就分裂解体了,但过去苏联军工技术基础还在,研制进行的很快,从 1990 年提出方案,到 1994 年图拉工程机械厂就制造出第一门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的样车,被命名为“铠甲 S1”。1995 年在茹科夫斯基市举办的莫斯科航空航天展上,“铠甲 S1”的 72B6 式原型车首次露面,引起了极大轰动。
1995 年型的“铠甲 S1”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个武器系统安装于乌拉尔-53234 全地形 8×8 轮式底盘上,采用 260 马力的卡玛斯-7406 发动机,全系统重量仅 20 吨,相比“通古斯卡”大幅度减轻,可进行长距离战略机动空运。武器系统最大的改进是采用了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光电火控装置在内的先进火控系统,可对多个目标全自动作战。目标和导弹跟踪制导雷达是费佐顿公司根据仪器仪表设计局要求用战斗机火控雷达改进而成(费佐顿公司当年曾向中国提供过若干“祖克 8II”火控雷达,用于改进歼-8D 战斗机),型号为 1Л36-01,绰号“罗曼”,采用锥形雷达罩,工作体制为厘米-毫米波双波段。
费佐顿公司为“铠甲 S1”研制的 1L36-01“罗曼”(Роман)火控雷达
使用 БМП-3 步兵战车底盘的“铠甲 S1”,它的另一个型号是 TKB-841,由于底盘载重限制,导弹改 为8 枚,取消了跟踪雷达。该型号只进行了工程设计,从未投入正式研制
“铠甲 S1”的目标跟踪与导弹制导指令传输雷达,左为 1РС2-Е,右为1РС2-1Е
法国萨基姆防务公司为“铠甲 S1”研制的热成像/光电火控系统

9M311 型导弹被改进型 9M335 导弹所取代,数量由 8 枚增加到 12 枚,导弹增大了助推器口径,达到 90 毫米,仪器舱和战斗部舱直径保持不变,仍为 76 毫米,离散杆战斗部的重量增加到 20 公斤。射高增加到 8,000 米,射程由 8 公里增加到 12 公里。制导体制改为雷达或红外跟踪-雷达无线电指令传输,在 90 度扇面内可同时打击 2 个目标。
该系统采用没有继续采用“通古斯卡”的 2A38 高速自动炮,使用了两门 BMP-2 步兵战车上的 2A72 型 30 毫米单管自动炮取而代之,可进行双向供弹,火炮重量比较轻,后坐力比较小,该炮对空性能较低,射速 350 发/分钟,只有 2A38 炮的三分之一,并非防空武器的最佳选择,这使得初期研制的“铠甲 S1”看上去更像是一套地空导弹系统。
“铠甲 S1”的研制初衷并非是为了取代“通古斯卡”,俄军总结 1991 年海湾战争苏制武器惨痛经验教训,发现北约部队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每出击 3,000 架次才被防空火力击落 1 架,防空效率仅及越战的四分之一,但仍然对“通古斯卡”的野战防空能力抱有信心,认为其略加改进即可应付 2000 年以后的近距空中威胁。而“铠甲 S1”以后方固定阵地末端防卫作战为主,不装备陆军野战部队,要求系统重量轻,性能适中,造价相对低廉,对越野能力要求较低,但持续作战和多目标能力较强,战略机动性好,用于保卫重要的战略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机场、军事基地、通信枢纽和经济设施)。
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的防御区域分工
57Э6Е 地空导弹

1995 年,在卡普斯京亚尔靶场试验中,2A72 火炮表现不佳,俄军私下评价这种火炮几乎没有防空能力,只能用来对付地面目标。但俄国防部负责装备的官员们却并不在意,他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提高“铠甲 S1”的导弹性能上,至于火炮,能打响就行。这种错误思路在随后的出口推销中遇到了极大问题,外军发现“铠甲 S1”所配备的导弹,不论是 9M335 还是最新的 57Э6Е,尽管射程成倍增长,飞行速度也大幅增加,但其“助推-无动力”的二级导弹体制,使得导弹在发射-达到极速-助推器脱落的大约 1.5 公里范围内只能直线无控飞行,毫无作战能力,2A72 火炮低下的防空能力又不足以对付 1.5 公里内的精确制导弹药。使得“铠甲 S1”处于一种远距离不如纯地空导弹,近距离比不上纯高炮的尴尬地位。在用户面前碰了钉子以后,图拉仪器仪表设计局改进了设计,又重新采用了 2A38M 高射速火炮。
武器系统模块化设计的好处是灵活的底盘应用,这是使用 MAN SX45 卡车底盘的“铠甲 S1”防空系统
出口型“铠甲 S1-O”所使用的 1РС1-1Е 相控阵搜索雷达
采用 GM352M1E 履带式底盘的“铠甲 S1-O”
采用 GM352M1 E履带式底盘的“铠甲 S1-O”战斗舱,三名乘员并排安置,看上去还是很科幻的,一改苏俄武器傻大憨粗的印象
轮式底盘“铠甲 S1”的战斗舱,有两名乘员
“铠甲 S1”防空系统的总装厂是位于图拉的什克洛夫轴承股份公司,图为生产现场

正当图拉仪表设计局雄心勃勃的准备以“铠甲 S1”为主打防空武器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俄罗斯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俄罗斯人民因为休克疗法变得一贫如洗,俄军也跟叫花子似地,仪器仪表设计局资金链断裂。加之该武器系统不能行进间射击,导弹的无线电指令性制导体制在远距离制导时精度不足等一系列原因,不能够让俄罗斯陆军满意,作为跨军种的唯一近防武器系统的推销努力也宣告失败,研制工作被迫停止。拯救“铠甲 S1”的是财大气粗的阿拉伯人,2000 年 5 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与俄罗斯签订了采购 50 套“铠甲 S1”武器系统的合同,总值高达 7.34 亿美元,其中一半由俄罗斯拖欠阿联酋债务抵顶,另一半由阿联酋直接支付现金。阿联酋预付了 1 亿美元的研制费用,要求图拉设计局在 2002 年完成武器系统的研制,至 2005 年分三批交付 24 辆轮式和 26 辆履带式“铠甲 S1”。
全新的出口型被命名为“铠甲 S1-O”,其中“O”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俄文缩写的第一个子母(ОАЭ, Объединенные арабские эмират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使用轮式和履带式底盘,火炮重新采用 2A38M,导弹采用了最新式的 57Э6Е 型。雷达火控分系统仍交给图拉仪表设计局的传统伙伴—费佐顿公司,为了克服“罗曼”1Л36-01 雷达的缺点,费佐顿公司为“铠甲 S1-O”重新设计了一套双波段雷达火控系统 1РС2-Е“头盔”,提高了分辨能力、目标指示精度和武器引导精度、抗干扰性以及系统的可靠性。但“头盔”雷的发展并不顺,不但耗时太长,而且样机性能没达到图拉设计局的技术要求。为了不影响武器交付,图拉仪表设计局决定踢开费佐顿公司,自行研制多功能相控阵火控雷达。2005 年,没完成研制进度的图拉仪表制造设计局向阿联酋提出更改合同期限,理由是为了客户考虑重新制定了新系统方案,研制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按照新的时间表,第一批应于 2006 年交付,至 2009 年全部交货任务。
“铠甲 S1-O”的战术技术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例如,安装新型多功能毫米波相控阵跟踪雷达,在受到无线电对抗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能够同时消灭的目标数量从 2 个增加到 4 个,截获目标距离为 200-20,000 米,高度为 0-15,000 米(以前是 1-10,000 米)。允许目标速度可达 1,000 米/秒。模块化的战斗舱设计可以适用于 GM352M1E 履带式底盘或 MZKT-7930、卡玛斯-6350 等轮式底盘。
2006 年中期,“铠甲 S1-O”弹炮结合防空系统在卡普斯京亚尔靶场成功地进行了试验。阿联酋又一次延长了交货期限,这一次似乎很顺利,2009 年交付了 14 套,全部系统采用 MAN 公司的 8X8 轮式底盘。随后这种配置便成为出口型的标准配置,型号仍称之为“铠甲 S1”,同 1995 年面世的第一代产品相比,新“铠甲 S1”可以被看作是使用了 57Э6Е 型导弹和电子设备的“通古斯卡”的改进型。2007 年 3 月,2010 年,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与俄罗斯签署了 5 亿美元购买 35 套和 40 套“铠甲 S1”的合同,2009 年首批交货,至今尚未完全交付。
长空又放核红云, 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 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 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 擎旗已有后来人
  • UID93
  • 登录2020-10-21
  • 粉丝82
  • 发帖243
  • 科研点数29点
棕榈金质学术勋章
特级优质勋章
论坛理事会终生成就勋章
2017年论坛年会举办者
论坛之星服役勋章
高级电炮系统学者
高级电子或计算机学者
高级业余火箭学者
逼格诺贝尔奖
MT论坛理事会理事
二级优质勋章
众望瞩目勋章
一级优质勋章
优异服役勋章
荣誉会员勋章
猎鹰 发布于2017-03-11 09:39
5楼F
俄罗斯几种弹炮结合防空系统性能比较
         
         
通古斯卡
         
通古斯卡M
         
通古斯卡M1
         
潘泽尔S-1“罗曼”
         
潘泽尔S-1-O
         
潘泽尔S-1
         
武器系统型号
         
2k22
         
2K22M
         
2K22M1
         
72B6
(1995年型)
早期型
         
96К6
(2000年型)
出口型
         
96К6/-1
(2007年型)
俄军自用
         
研制
时间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1995年
         
2000年
         
2007年
         
定型
时间
         
1982年
         
1990年
         
2004年
         
未定型
         
2007年底
         
2010年
         
系统研制单位
         
苏联/俄罗斯国家单一制企业,图拉仪器仪表设计局
         
协作
单位
         乌里扬诺夫斯克机械厂,图拉工程机械厂,“灯塔”-基洛夫机器制造厂,列宁格勒列宁光学机械联合体,,明斯克拖拉机厂,“地铁车厢机械”份公司          图拉工程机械厂,费佐顿设计局等          图拉什克洛夫轴承股份公司,图拉工程机械厂,库尔斯克机电设备厂,俄罗斯无线电技术研究院,“星座”无线电集团,国家应用光学研究所,卡玛斯股份公司,布良斯克汽车厂
         
配用
导弹
         
9M311
         
9M311
         
9M311-1M
         
9M335
         
57E6YE
         
57E6YE
         
导弹
基数
         
8枚
         
8枚
         
8枚
         
12枚
         
12枚
         
12枚
         
射程(米)
         
2500-8000
         
2500-8000
         
2500-10000
         
1000-12000
         
1200-18000
         
1200-20000
         
射高(米)
         
15-3500
         
15-3500
         
15-3500
         
5-6000
         
5-10000
         
5-15000
         
配用
高炮
         
2A38型30mm双联双管自动炮
         
2A38型30mm双联双管自动炮
         
2A38型30mm双联双管自动炮
         
2A72型30mm双联单管自动炮
         
2A38型30mm双联双管自动炮
         
2A38型30mm双联双管自动炮
         
射程(米)
         
200-4000
         
200-4000
         
200-4000
         
200-4000
         
200-4000
         
200-4000
         
射高(米)
         
0-3000
         
0-3000
         
0-3000
         
0-3000
         
0-3000
         
0-3000
         
理论射速发/分
         
1050 X 2
         
1050 X 2
         
1250 X 2
         
350 X 2
         
1250 X 2
         
1250 X 2
         
炮弹
基数
         
1904
         
1904
         
1904
         
750
         
1400
         
1400
         
火控
系统
         
高炮采用雷达火控;导弹采用雷达搜索、光学跟踪、无线电指令传输
         
高炮采用雷达火控;导弹采用雷达搜索、光学跟踪、无线电指令传输制导
         
高炮采用雷达火控;导弹采用雷达搜索、光学跟踪、无线电指令传输制导
         
雷达和红外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
         
雷达和红外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厘米和毫米波双波段),电视/红外综合光电系统
         
雷达和红外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厘米和毫米波双波段),电视/红外综合光电系统
         
同时打击目标数量
         
1
         
1
         
1
         
2
         
2~3
(5度夹角内可打击第三个目标)
         
4
         
底盘
         GM-352履带式通用底盘          GM-352履带式通用底盘          GM-5975履带式通用底盘          卡玛斯-7406或乌拉尔745越野汽车底盘          可使用卡玛斯6350、明斯克、MAN等越野汽车底盘或GM352M1履带式底盘          BAZ-6909式8×8四轴卡车底盘
         
使用
国家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印度          俄罗斯,印度,摩洛哥          未生产          阿联酋,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          俄罗斯
















































       2009 年,俄罗斯国防部进行了一次近距防空武器系统的对比试验,以决定俄军未来自用型末端防御系统的型号,在卡普斯京亚尔导弹靶场分别对“道尔”地空导弹和“铠甲 S1”防空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道尔”低空导弹系统在机动中命中了所有靶标,而“铠甲 S1”则在相同测试条件下以耗弹量低于前者 17 个百分点胜出。至此,“铠甲 S1”赢得了军方的肯定,俄军随即提出了 20 套的采购合同,2010 年 3 月 18 日,首批 10 套“铠甲 S1”正式交付俄罗斯空军,并于 5 月 9 日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 65 周年的莫斯科红场大阅兵上亮相。

2010 年 3 月 18 日,首批 10 套“铠甲 S1”正式交付俄罗斯空军
2010 年胜利日阅兵前,俄军刚刚装备部队的“铠甲 S1”在进行预演
使用 BAZ6909 轮式底盘的 96K6-1“铠甲 S1”,预计将装备俄罗斯空军,用于编入 S400 地空导弹部队

“铠甲 S1”主要技战术指标(俄军自用型)
乘员:3 人
 导弹备弹:12 枚
 炮弹备弹:1,400 发
 杀伤区:
 导弹杀伤区远界:20,000 米
 导弹杀伤区近界:1,200 米
 导弹杀伤区高界:15,000 米
 导弹杀伤区低界:10 米
 高炮有效斜距:200—4,000 米
 高炮有效射高:0—3,000 米
 系统反应时间:4—6 秒
 典型目标的最大飞行速度:1,000 米/秒
 每分钟打击目标最大数量:8—12 个
 目标搜索雷达模块
 目标探测距离(雷达反射面积 2 平方米,截获概率 0.9):36 公里
 目标速度范围:3—1,000 米/秒
 雷达扫描范围
 方位角:360 度
 高低角:0-60 度;0-30 度;40-80 度;0-25 度
 雷达扫描每转周期:2—4 秒
 可同时跟踪目标:20 个
 工作波段:S 波段
 高炮导弹跟踪制导雷达模块
 工作范围
 方向射界:±45 度 高低射界:-5~+85
 最大目标探测距离
 目标雷达反射面积 2 平方米:24 公里
 目标雷达反射面积 0.03 平方米:7 公里
 跟踪目标的飞行速度
 高炮打击目标:10—1,100 米/秒
 导弹打击目标:30—2,100 米/秒
 同时跟踪目标数量
 高炮:3 个 导弹:4 个
 工作波段:K 波段
 57E6E 导弹性能
 全弹重:94 公斤
 弹体重:74.5 公斤
 战斗部重:20 公斤
 弹径
 助推级:170 毫米 战斗部级:90 毫米
 弹长:3,160 毫米
 最大飞行速度:1,300 米/秒
 平均飞行速度:
 射程 12 公里时:900 米/秒
 射程 18 公里时:780 米/秒
 2A38M 高炮战斗性能
 口径:30 毫米 炮管数 2X2
 炮长:3,478 毫米
 弹丸重:0.97 公斤
 初速:960 米/秒
 理论射速:1,950—2,500 米/秒
 炮重
 不含冷却水:195 公斤
 水冷系统加水量:28 公斤
 后坐力:62 千牛
 供电系统:24 伏
 补弹:手动
从 1990 年立项,到 2010 年正式装备,因为国家剧变导致经济几近崩溃,造成“铠甲 S1”的研制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 20 年,随着近些年石油价格上涨,俄罗斯经济在持续复苏,俄罗斯武装力量也有了些卢布能够添置几件急需的武器。但环顾四周,由于近20年的停滞,以往在防空武器领域被俄罗斯人远远抛在后面的一些国家,纷纷追了上来,追在最前面的就是中国。2000年以后,中国武器装备发生了突飞猛涨的大跃进,在高射武器领域,一款 7X30 毫米的弹炮结合末端防御系统已经进入部队服役,这就是陆盾 2000 型末端防空武器系统,该系统采用海军 730 炮的自动机,先进火控雷达,红外短程地空导弹组成能够独立作战的先进系统,用于重要武器阵地、指挥所的末端防御,据澳大利亚媒体评论:其火力和作战能力相当于一个 24 门的普通高炮营。


陆盾 2000
长空又放核红云, 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 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 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 擎旗已有后来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发表回复

杩斿洖椤堕儴